香菇黏菌的发生与防控
黏菌,是近年来香菇栽培中常见的病害之一。该病主要危害培养基、菌袋和菇体,属于一类围食性病菌,通过争夺营养、污染菇体、传播病害,导致菌袋严重受损,影响出菇的产量与品质。
侵染的症状。黏菌在生长过程中会形成黏滑的胶状物质,覆盖在培养基表面或香菇子实体上。黏菌包括细胞黏菌(如盘状黏菌)和非细胞黏菌(如绒泡菌)两类。危害香菇的主要是非细胞黏菌,种类有美发网菌、煤绒菌、灰团网、暗红团网、粉瘤、淡黄绒泡、大孔美发网等性状黏菌。
生长环境。病菌适宜生长在有机质丰富、环境潮湿且比较阴暗的地方,如腐木、枯草、落叶、青苔及土壤上。黏菌以孢子和变形体通过空气、培养料、覆土、昆虫进行传播,或由变形体的自身蠕动进行传播。黏菌生存的环境与香菇生长环境条件接近,因此,在高温高湿季节的菇棚内,常出现黏菌侵染培养基、菌袋和菇体的症状。
危害及规律。出菇场地不干净,培养料含水量偏高,环境处于高温高湿阴暗状态,是黏菌病害发生主要原因。香菇菌袋发病初期,从接种穴或从菌袋孔洞长出圆球形白色胶状物,形似鱼籽菌,但较鱼籽菌个体大,直径约2mm~3mm。菌袋一旦发生黏菌危害,在条件适宜时,其营养体黏稠性菌落一天可以扩展几厘米至十几厘米,甚至可以覆盖大片菌袋。一般年份,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发病,8月份进入发病盛期。
防控策略。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。生产前要清理菇棚周围枯枝落叶,对林下出菇场地进行日光暴晒处理,装袋前对菇房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;培养料选择要合格,菌袋灭菌要彻底;选用抗病性强、抗杂性强的品种;控制培养料含水量和空气湿度,防止菌袋表面长期处于水渍状态,并保持适当的通风透光条件,可有效控制黏菌生长。发病初期,停止向菇床喷水,隔离染病菌袋,撒石灰让其干燥后,挖除病区,喷洒200倍的多菌灵,过4—5天再次用药防治,能有效控制该菌的蔓延危害。 (灵宝市农科所 王海波 焦村镇特色办 王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