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基因食品安全吗?破除三大谣言 看真相
近期某短视频账号因散布"转基因玉米导致不孕"等谣言被查处,再次引发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。针对大家最关心的三大疑问,我们用科学事实逐一解答:
【疑问一:转基因食品有毒?】
转基因作物在研发时确实可能引入天然抗虫成分,但所有上市产品都经过严苛检测。我国采用"实质等同原则",要求转基因食品在营养成分、毒性物质等核心指标上必须与传统食品一致。转基因食品自1996年大规模商业化种植以来,全球数十亿人长期食用,未发现因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导致的健康问题。
【疑问二:吃了会过敏?】
科学家在基因改造时会严格规避花生、牛奶等常见过敏原基因。以转基因大豆为例,研发过程会反复测试是否产生新过敏原,未通过测试的品种根本不能上市。美国FDA统计显示,转基因食品上市后过敏发生率并未增加,反而通过技术改造,已培育出低致敏性大豆等更安全的品种。
【疑问三:影响后代健康?】
关于"绝育""跨代毒性"的传言均属谣言。我国农业农村部对三代小鼠的追踪实验显示,长期食用转基因玉米未发现生育异常。转基因DNA进入人体后会被消化分解为普通营养物质,就像我们吃猪肉不会变猪一样。
【监管比普通食品更严】
我国实行全球最严格的转基因审批制度,从实验室研究阶段开始,到田间、小规模的中间试验,再到大规模的“环境释放”、生产性实验、安全证书申请的评估等5个阶段,平均每个品种需要6-8年评估,进行超过200项检测。市售转基因食品外包装必须明确标识,消费者拥有充分知情权。农业农村部建有全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监测网络,持续跟踪已上市产品的长期影响。
科技部数据显示,转基因技术使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下降12%,每年减少农药使用40万吨。面对粮食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,科学监管下的转基因技术是重要解决方案。与其相信网络谣言,不如关注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,理性看待这项造福人类的农业科技。